吉水县尚贤乡重修“进士牌楼”记 ——非遗传承人张玉河重修进士牌楼记
桥头古村坐落于江西省吉水县赣江之西,现隶属尚贤乡管辖,大约在南宋末期建村,距今有近800年的历史。古村村民全为王姓后裔,无一杂姓,是本地的王姓大村。村庄建村伊始曾称伍嘉塘和伍塘,清朝晚期先后改称“桥南村”和“桥头村”,如今的“桥头古村”名称即是由此沿袭而来。
在地理上,古村为尚贤乡海拔地势最低地段,全乡大小十三条溪流,由南向北汇聚于环绕古村的大小两条江溪,三面环水形如“金蟾”。
▲桥头古村航拍图 2022.07
村庄际山枕水,坐落在“蟾背”之上,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由此也孕育出了桥头古村深厚而灿烂的耕读文化历史,成为庐陵文化的一个现象缩影。
据考《伍嘉塘王氏族谱》,桥头古村竟然是北宋文豪王安石的胞弟王安上子嗣的家园。族谱记载着,王安上官至湖州太守,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改吉州,他“雅爱吉水山川之秀,竟将他乡视作故乡而安居乐业“。王安上的子孙王朝凤辗转迁徙来到伍嘉塘,为一世开基祖,讳琛,宗族后人敬称琛公。
▲伍嘉塘王氏族谱 2007年增修版
桥头古村历史上出过很多名士大儒,譬如:南宋庐陵才俊王子俊,一代诗宗杨万里对其评价:“其于古圣贤书,一见便领其妙,下笔无俗下语。”王子俊著诗颇丰,其诗清新雅致,有感而发,意蕴深远。他与诗人杨万里、理学家朱熹、名相周必大等均有过从,常以诗词唱和。
明代御史王臣,官至南京御史,曾奉命巡视山西解池盐,对贪污奸盗者绳之于法,使政府盐利大增,蜚声朝野,其身后当地人为其立祠纪念,明代正德皇帝赐祠名为“忠爱”。
明代名臣王骥,“琛公”的第九世孙。永乐九年(1411)十八岁的王骥乡试中举,永乐十九年(1421)榜登二甲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又调工部主事,后升广西按察司佥事,再升贵州按察司副使。据传,王氏祖祠和进士牌楼,就是王骥中了进士之后所建。
就是说,这座牌楼属于明朝早期建筑,距今有近600年的历史,几乎与故宫同龄,在庐陵地区非常罕见。从建筑形制和构件特点方面考观,也符合那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其时,蒙古统治回归汉人政权,从粗犷到精细,汉文化全面的逐渐恢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传统儒家文化,在此建筑形制中处处可见,无一不是刻意彰显文化重拾与回归的重要记录。
进士匾额嵌于王氏祠堂前的牌搂门楣上,正面“进士”二字,隐约可见落款书有“大清光绪贰拾壹年已未冬月合承重建”字样,背面“世科”二字,光耀门楣可能就这么来的,诉说着,桥头村出过进士,昭示着这座古村深厚的人文底蕴。
▲进士牌楼背面“世科”匾额 2018年摄
进士牌楼兴建以来虽历时久远,栉风沐雨,但主体结构仍保存较完整。根据进士牌楼匾额落款和梁上题记,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进行过最后一次大修后,百余年来再未有过系统性修缮,自然侵蚀、人为损坏、蚁虫蛀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建筑残损和原始状态的缺失。
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及乡村振兴的号召下,桥头古村的后裔子孙们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自2016年始,北京吉水创新发展促进会会长王小骏和古村多位乡贤就积极行动,开始向上申报传统村落项目。2017年8月,桥头村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2019年6月,桥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由此,进士牌楼迎来了百余年来首次修缮的契机。
2018年因别的项目设计需要,我曾来测绘过“进士牌楼”。2020年受静漠道人郭丽文先生之托,参与主持了王氏祖祠落架大修的设计,因时间原因没有跟踪王氏祖祠落架大修的施工过程。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祠堂的修缮没有本着尽量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构件和最小干预、保留传统工艺和原有做法的原则实施。特别是带有“宋元”时期特征的寒梢鬥栱、大木构件全部更换一新,明朝时期的老物构件全部废弃,原始信息全部灭失,确是可惜遗憾。
▲左一为王小骏会长,中间为本文作者,右一为古村促进会王奋飞理事长
2022年3月16日接到小骏会长的电话,邀请主持修缮进士牌楼的工作,因北京疫情最终于4月13日才得以成行。
4月14日中午到达桥头村,下午在王小骏会长的主持下就“进士牌楼”修缮事宜召开会议,施工单位、桥头村委会、桥头古村保护和发展促进会、村里的年长老人等都与会讨论,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一是全部拆除新建,一是落架重组。拆除新建省时省钱施工周期短,但自然和原始信息将全部毁失;落架重组费时费力施工周期长,施工方案如不专业科学,同样也对古建筑的破坏性及自然和原始信息的毁失产生较严重影响。如何将古村的建筑地标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给子孙后代,经得住后人和历史的考证,避免施工时对古建筑的破坏性修复,对自然和原始信息彻底的灭失,大多数人认识到不能再走修祠堂做法的老路了,基本都倾向于“最大限度的保留和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
▲现场勘察进士牌楼结构现状
虽然前期对“进士牌楼”建筑群有所了解,但4月15日还是带领施工单位、桥头村委会、促进会、村里的年长老人等有关人员又到现场再做勘查论证。勘查结论,河卵碎石墙体开裂变形、墙头部分坍塌杂草丛生、墙皮脱落严重,瓦面主次楼脱落残损85%、对柱、大木梁架、基木糟朽蚁害程度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判断。另外就是主楼大柱、如意斗栱还较完整。
现场听取了古村保护和发展促进会领导的建议要求,和两个专业施工队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了解到大木落架斗栱拆散后再重新组装,对整体保留修旧如旧的做法要求,他们技术层面达不到,这也是当前工程实践中古建损坏存在较多的一种情况。要是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信息修旧如旧,如今工匠的技能难以完成,部分传统工艺做法都已失传。也就是说,新建、落架重组这两条路难以行通,整体抬升进行修缮的想法势在必行,可现实实施难度也很大。
▲组织讨论、制定、完善工程修缮方案
再次会议后,各单位人员对牌楼整体抬升心里均还是没底。因在修缮祠堂建筑设计时,在原建筑基础上正负零抬升750㎜,所以“按规矩”牌楼正负零必须追至祠内中堂的正负零,落差到自然地坪牌楼则要抬高1.15米,小骏会长及所有人目光聚焦到笔者这里。尽管凭借本人多年诸多工程的实践维修经验认为整体抬升完全没有问题,但如何抬升还是有着不可预测的风险,毕竟“进士牌楼”承载了桥头人千百年来太多的记忆和精神寄托,是“镇村之宝”,不能有半点闪失。会场鸦雀无声,每到一个地方就是人们的主心骨,这可能就是价值。牌楼修缮经勘查论证整体抬升可以实施!会场一下沸腾起来,会长面带笑容说,那咱就由张老师主持设计整体抬升方案进行牌楼修缮工程。
会后紧锣密鼓又多次到现场研勘确定实施细节,筛选出施工队伍,由吉水县绿源园林公司,承担工程实施任务,择吉日于 2022年 4月17日“进士牌楼”修缮工程正式启动,127年来它终于迎来自光绪二十一年后的再次系统性大修。
无论如何,这项工程的使命就是,力争在修缮工程全面完成以后,能真实准确反映历史建筑固有的原始状态,修复残损,排除安全隐患、,提高使用性能和使用安全性,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力避新的破坏损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
牌楼是祠堂的一部分。因门楣匾额上书有进士二字,人们俗称其为“进士牌楼”,是祠堂的大门(即礼门)《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说,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走礼之门,行义之路,所谓“礼门义路”,即此牌楼是一座三开间,一门二柱两廊式木结构建筑,共十柱十坡十七脊,占地面积145.45㎡,建筑面积39.6㎡。。结构独特,地域性建筑风格极强,承载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进士牌楼屋顶平面图
鸟瞰牌楼像是一把巨型“太师椅”,柱网廊墙“工王字”基础布局,重合正好是一个“王”字。主次三楼高低错落,形似体态宽大的“太师椅”靠背。环抱式的两侧影壁墙好似椅扶手,牌楼、影壁墙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折的大围屏,负阴抱阳明堂与前,正面看似穿戴官帽的巨人稳坐与“太师椅”上,可见先人们在建造设计时的用心,既增加祠堂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期冀。
主楼是庑殿式顶带斗栱、次楼为歇山式顶无斗栱,主次楼柱网结构巧妙,主楼二柱高大,与次楼柱经大“川”构件的贯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稳固性极好。整座建筑主次高低错落分明呼应,高檐翘脊,屋顶轮廓线象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形若朱雀展翅。
所有屋脊端头灰塑了,似龙非龙的吞脊瑞兽“夔龙”俗称鳌鱼(过去百姓人家是不允许有龙图腾的)独占鳌头。
▲进士牌楼修缮前全景图
葫芦蔓花大脊坐与正中顶儿,驱邪去煞之物,上古神话中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皆看作是葫芦的化身。葫芦谐音“福禄”。 因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 “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故它是吉祥的象征。葫芦与它的茎叶花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
▲葫芦蔓花大脊
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新婚“合卺 ,夫妇之始也”。将一只葫芦剖作一对瓢,以线相连用以饮酒合婚,古代称为“合誉”,象征新婚夫妻连为一体。由自然物为吉器即吉祥物,正是早期居民的经验与创造,葫芦获得了“文化”属性,开始成为文化载体、文化事象。
▲吞脊瑞兽“夔龙”
斗栱采用了“如意斗栱”别具特色。主楼两大柱,柱径380㎜;高7.05m,整材直通到脊桁(俗称通天柱),斗栱榫卯结构穿插通过左右大柱,逐层增加斗栱攒数支撑屋面,形成伞状上宽下窄。很好地平衡了结构、功能、技术、艺术等诸方面的关系。通天大柱指“国之栋梁”。
▲如意斗拱
如意斗栱,最早见于宋辽时期,分布广泛且形式多样。每攒斗栱,在平面上互成正角。进士牌楼其四周外围每攒斗栱,菱形栱眼内对角横向四十五度线上,装折了镂雕如意形“帷幄”花络构件。在其两栱纵向角内四十五度线上伸出翘昂,翘昂端头处装折“幞头”团花构件。层层挑叠均由“元宝”斗连接,构成华丽至极的造型。整体观之似人头攒动挽手雀跃的“全家福”一般,象征团结繁荣昌盛美好愿望。
牌楼斗栱自下而上分五层。第一层斗栱攒数九攒;第二层斗栱攒数十攒;第三层斗栱攒数十一攒;第四层斗栱攒数十二攒;第五层斗栱攒数十三攒。每层斗栱攒数各不相同奇数偶数交替向上。
▲转角昂头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克制的关系。这是将中国的阴阳学说与道学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表示阴阳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意思。一阴一阳谓之道,独阴不生孤阳不长,代表圆满理想的人生。 转角昂头雕刻龙凤造型,分别自下而上一龙二凤后三龙,表意龙凤呈祥。
斗栱五层,五之阳数居正中。代表五德谓温、良、恭、俭、让五种品德。《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
五层翘昂端头装饰“幞头”团花构件,取五种自然动植物作为装饰图纹。取其谐音都有自己的寓意与整体的表达。
▲荣居福地富贵多
自上而下分别:
芙蓉花—荣华;《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冠我玄冕,要我朱紱。朱紱光大,使我荣华。
九月菊花—久居;菊花在九月秋季开放,人们称“菊月”,因为菊与“居”同音,“九”又与“久”同音,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
蝙蝠—福到;蝠与“福”同音,蝙蝠休息时有倒挂在空中的习性取其意“福到”,寓意福从天降,
柿蒂花—方华;标志天地四象,象征着子孙“出第”志在四方。
牡丹花—富贵;百花之王,寓意富贵吉祥
▲牌楼团花图
▲汉画像石-踆鸟图
▲汉画像石-踆鸟图
坐斗是石榴造型—多子;人们借石榴多籽绵绵万代,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五层“幞头”团花构件加石榴坐斗,组成了一句吉祥语;“荣居福地富贵多”。形成了一副对联:荣华长久天降福;方圆富贵人丁旺。
丹凤朝阳
最大亮点是牌楼正面,五层“幞头”团花构件中间核心位置。有三个一套团花组合,造型图案特殊。分别是左右两“凤鸟”于高冈之上回首而望;
两凤鸟中间有一个“团花”像是鹤鸟的造型,仔细观看又不像鹤鸟,其造型喙长、头圆、颈短、尾长扁宽多足,倒像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踆(qūn)鸟”。经梳理发现这套“团花”组合,有独特的语言密码。
原来桥头古村(伍嘉塘)王氏一族,开基祖“琛公”的名讳是“朝凤”。开枝散叶宗族后世子孙,知水源木本之思,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建造祠堂时,特意以开基祖“琛公”的名讳“朝凤”二字作为美记设计在牌楼之上,让人遐想。凤鸟指凤凰,踆鸟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借指太阳。“凤鸟”“踆鸟”组合汇成一句吉祥语“丹凤朝阳”。典出:《诗经·大雅·卷河》:“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笑,于彼朝阳。“丹凤朝阳”寓意前途光明、吉祥,也象征着祥和、喜庆、美好。
▲大门抱鼓石
大门两侧一对红霞石抱鼓,从雕刻部位可分为基座(门枕石部位)、鼓架、门鼓、鼓顶,分别雕有纹饰,鼓架两侧流水如意纹;正面柿蒂花、牡丹花安于瓶中。门鼓正面写实手法体现出鼓皮鼓钉,鼓面如日在如意水纹之上,寓意“旭日东升”。鼓顶趴一像狮非狮的瑞兽,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狮子,而是龙生九子的“椒图”镇宅避邪之功用。
▲左富贵平安
▲右平安如意
把抱鼓石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纳祥的法力象征,彰显望族家风,尊荣风范,得以体现门户地位。门前一对抱鼓石,一宅一礼融合中国建筑千年传承精髓。
古建筑是会说话的历史,一个建筑构件、图纹符号就能够表述用文字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集中、生动、直观的体现。不经意间,时代印记个人意识在一砖一瓦、一飞檐一斗栱、一城址、一街道、一园池布局中,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传统的天下秩序观;如诗如画的古典园林、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无不反映了东方式的栖居理想境界。
◄鼓顶瑞兽“椒图”残损
►资料:鼓顶瑞兽“椒图
古建筑是真实可感的历史,读懂古建筑,梳理古建筑独特的语言密码,就是读懂自己生活的土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的价值,体会对我们美好生活的启示。
本次修缮对牌楼进行了整体实测,取得了每个构件的数据,为研究“赣派明式”建筑提供了依据。
▲部分实测手稿
▲部分实测手稿
瓦面漏雨、蚁害对牌楼大木结构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白蚁对大木结构的致命危害。两次楼翼角结构“戗”木蚁害糟朽,只有西北、东北角两戗木可用保留了原建构件。
▲抬升后修缮中牌楼
瓦披(椽子)、棚木全部蚁害糟朽更换;脊、上下金、挑檐桁蚁害糟朽没有保留的价值全部更换。四架月梁不同程度遭蚁害,西楼两架不得不更换内胆木。雕面保留了原月梁贴面雕构件,其余东楼两架月梁进行了部分挖补,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构件。西面边、正两“川”木,遭到蚁害更换,两次楼悬山面位置增设了博缝板构件,这样更好的防止了风雨对重要构件桁头等的侵蚀。
▲翼角戗木安装中
次楼八根木柱因蚁害风雨侵蚀只保留了,前面中两柱其余柱更换。发掘出原建柱础石是由简陋的下房础石大小不一拼凑而成,经促进会研究决定统一更换这八个柱础石。依据主楼发掘出的柱础形制,为两次楼重新设计了八棱八面圆鼓“八仙”础,在八个面上设计雕刻了以八位神仙所持的法器“暗八仙”。这八种法器分别是:葫芦、团扇、鱼鼓、宝剑、莲花、花篮、横笛和阴阳板,分别代表长寿、重生、未来、正义、廉洁、明智、希望、安宁,上圆下方代表天地,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缮前与修缮后增设博缝板构件对比图
屋脊风化疏松损坏,采用原工艺复原重塑大花夔龙正脊及高翘的草凤戗脊。瓦面是南派建筑常用的干槎瓦做法,年久失修缺损严重。本次修缮增设了10㎜木望板构件,做防潮防腐更好地保护了椽木,因干槎瓦渗漏,防潮性能差,造成椽木逐年温糟碳化,致使瓦面变形漏雨。
▲八棱八面圆鼓式“八仙”柱础石
原有下房瓦缺损严重,不能满足整体铺装,会商斟酌后决定采用“底新盖旧”法,实现最大化保留。重铺瓦面工艺还是采用干槎瓦做法,但在新底瓦两侧由石灰、糯浆、桐油合成的灰膏掐肋坐底,旧盖瓦尾部采用“带刀灰”工艺压实铺装完成,这样就防止了干槎瓦,因风雨自然力,移动下滑变形漏雨,提升了瓦面使用耐久安全性。
▲古村促进会理事长王奋飞(左)现场指导工作
主楼大柱内部遭蚁害空心处多达1/2,部分甚至达2/3,榫卯处更多。因年久街面升高,柱础石、柱根都埋于地下500㎜多,造成柱根糟朽。
整体抬升后,发现大柱蚁害空心,在修缮中采取了“续木筑筋”加固法,结合使用了新型材料灌注法。并对柱表皮下蚁害处进行了“吊瓶”加固法。经本次修缮,大柱又焕发了青春,并且彻底摆脱了蚁害。
▲主楼右大
▲主楼左大
两大柱根糟朽高度有300㎜左右,左边柱根不知何年何因还遭到火烧,柱根部损毁达2/3。采用“墩接”法已不可能在大面积空心柱实施,既不美观又不耐久。
▲蚁害空心
▲加櫍后柱根
考虑再三决定采用“去糟加櫍”法,既去除了柱根糟朽又不失柱高。“櫍”使用菠萝格木材制作,菠萝格具有抗白蚁的特点,并进一步做了防腐防蚁处理,造型圆鼓状与柱础石衔接后浑然一体美观大气。与此同时,对柱、櫍、石础结构缝隙,使用传统工艺材料做了闭合特殊处理,使白蚁无缝可钻,大柱远离潮湿耐久性安全性更高。
小额枋与大柱榫卯结构处蚁害1/2,对小额枋榫卯采用“插接垫枋”法处理,把蚁害的榫卯去除插接新榫卯加固,在小额枋下增加一条额枋助力,这样小额枋功能结构与安全性可保无忧。新增加额枋最后经防腐防蚁处理砌筑隐藏于墙体内当了无名英雄,体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
鬥栱、翼角原件完好对缺损的幞头补缺,椽木温糟碳化部分更换,增设了10㎜木望板构件,瓦面铺装采用“底新盖旧”做法,工艺同次楼。原工艺复原重塑了夔龙头大葫芦花正脊、高翘的草凤头垂脊。
◄原梁上题记清描修复
►新制梁
▲新更换的楠木材质进士牌匾
大清光绪年间的梁上题记墨迹全无,隐约只能看到文字痕迹,由王小骏会长选上好的烟墨亲自书写恢复了题记,并把本次修缮的题记,选了上好的红木材质书写雕刻上朱色后,一起和老题记安于主楼脊桁上以供后人考证。原杉木材质的进士匾额风化糟朽,留存作为古村文物收藏。另选四川楠木复制更换了匾额,用朱砂描书了题字落款。
红霞石框宕,在做防风化清理时发现有雕刻被石灰摸埋,清理出三幅精美的雕刻,都是科考人物典故,分别为右“文曲下凡”,左“魁星踢斗”,中间一幅九位人物“圣旨图”金榜题名,梦想成真的美好愿景。从雕刻风格手法、人物服饰、衣冠穿戴皆为明朝时期特点,进一步佐证了该建筑是明时期所建。
▲红霞石框宕精美雕刻
屏风影墙砖坯砌筑全部复原,“晨霞”墙面则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就地取材红土、河砂、石灰、糯米浆等合成制作,再现“晨霞”光芒。影墙本次修缮增设了七层青砖裙脚,墙帽铺设了瓦面,有力防止了风雨对“晨霞”墙面、墙顶等的侵蚀,提高了延年耐久性。
进士牌楼基础部分抬高后增设了台明石,楼前后通面增设了垂带三步台阶,步步登高错落有致。楼内地面铺设荔枝面300*600*30青石整洁大方,明堂地面部分用景德镇产老旧红石铺装古朴雅致。
本次修缮所有更换的木构件全部采用老木新做来完成,这样即达到了材质稳定性又符合修旧如旧的要求。并整体做了防腐防蚁处理。
在修缮施工时,79岁高龄王万益老人(瓦匠师傅),提供了不少有关牌楼缺失的历史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指点。王翔飞瓦工师傅、王永青乡贤不计报酬的倾力协助,还有诸多桥头古村王氏子孙在修缮中建言献策,无私奉献,令我很是钦佩。
进士牌楼整体抬升1.15米不落架大修,历时三个多月(110天),认真按文物修缮标准、科学的施工。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修旧如旧。经桥头村委会、古村促进会、吉水县住建局、吉水县文物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等,进行了修缮竣工后的验收,确认修缮后的进士牌楼,实现了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原固有的原始状态的初衷,并排除了安全隐患、修复残损。提高使用性能和使用安全性,修缮了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避免新的破坏,真实、全面的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
▲修缮后进士牌楼
明朝时期建筑能够基本完整保存下来,在庐陵地区并不多。正是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修缮后的桥头古村进士牌楼,今后将会是庐陵地域一处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同时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板,可资可鉴。
张玉河于北京华艺园古建设计室
2022年11月6日
【作者简介】
张玉河,1968年生,居北京顺义,祖籍江宁,建筑世家,高级工程师,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设计、教学、施工等领域工作,园林古建高级研究员,古建筑营造师,老北京砖雕非遗传承人家,是本次进士牌楼大修工程总设计,技术总指导。